电视剧里上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时候手中会拿着一块牌子,向皇帝启奏或回答问话时,将小板遮在眼前,然后开始“启奏陛下”。那么这个物件是什么呢?作用又是什么?
大家在电视剧里都看过这样一个场景,大臣们手中拿着一块板然后向皇上禀报事情,很多人不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其实这个物件叫做笏板。根据相关历史记载这个笏板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笏的起源,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那个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官员上朝总不可能拿出一张纸,在皇帝说话的时候,边听边记,但是又了防止漏掉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想出了这个对策。

在上朝的时候把要准备报告皇帝的事情写到上面和皇帝的重要讲话记在上面,即可以起到提醒和时时警示自己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对皇帝的尊重,这是笏的实际和直接用途,它最早起源于秦汉之前,但是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它在商代就已出现,《礼记》中记载到"笏长2尺六寸,中宽3寸。到后来则慢慢演变为礼仪用品,
其实,笏板还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挡住自己的脸,彰显龙威。再一个作用是,善与表达的大臣难免吐沫星子四溅,这个小板则可以起到有效遮挡之用!比较有趣味的是,古代官员虽然原则上一人只能用一只笏板,但有些管事多的官员也被允许多用几个。
在一开始的时候,笏板并不是官员特殊使用的,几乎每个百姓家里都有笏板,因为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纸,这个种板子就代替纸张的地位。一般的笏板是由象牙,玉石还有竹子制成的,竹子做的大多是读书人用,象牙就是官员用咯,十分珍贵,明朝时期四品以上才能有资格用象笏,五品官一下的用木质的。到了清朝时期,满人没有这个习惯,所以就没有人再用象笏了。
一般臣子上朝议事都需要好几个小时,那么万一中间突然有人想上厕所了怎么办?小编翻查了资料发现其实古人也是有很多的办法的,那就是在上朝之前,完全就是不吃饭不喝水,把预防工作先做好这样的,这样的方法其实是最为实用的,而且也史料记载,《清史稿》就明确说明了,初级的上朝的官员都会把自己先搞干净了再上朝。

高级一点的官员,其实在自己的轿子里面是有马桶的,哈哈,上朝之前解决了再上,所以这个也算是一种办法。传说更加高级的官员会在口中放一个类似金丝楠木的东西,这个东西取自于金丝楠木,加上特需的鸟的一些口水,再用火烤,最后就形成了这个东西,含在口里话说可以非常的有效果的缓解内急。
再有就只能忍了,从头忍到尾。皇帝内急也不会说是去直接上厕所的,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有事上奏,无事退朝”这样的,这就说明皇帝内急了,快点下朝吧,如果还有人要上奏,那皇帝就要砍你头了,如果万一拉肚子,那请假皇帝也还是会批的。